大山里的“红色”故事——博鱼官方(中国)总部“舞动青春、志愿家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缅怀先烈,致敬老兵

作者: 时间:2024-07-13 点击数:

近日,博鱼官方(中国)总部“青·行知”舞动青春、志愿家乡实践团来到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西冲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西冲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实践团以“缅怀先烈,致敬老兵”为主题,踏寻红色征程,领略军人风骨。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

走过蜿蜒曲折的山路,跨过几节斑驳的台阶,一座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跃然入眼,纪念碑旁的墓冢里,长眠着八位革命烈士。7月9日下午,博鱼官方(中国)总部“舞动青春、志愿家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在太湖县天华镇西冲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军、村部工作人员郭鹏的陪同下,来到天华镇马庙烈士墓,缅怀先烈、学习革命精神。

马庙村,位于太湖县天华镇南部,崇山峻岭与河谷平原在此交错,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是一座山中重镇。1947年,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中一队在此驻扎并迅速开展群众工作,在当地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年12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在马庙村。原太湖县委书记岳中林等八位革命同志在农会开会时,因地方猎户队告密,遭到国民党整编25师的突袭。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岳中林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出警告,并迅速躲入一户农家。然而,国民党士兵并未就此罢休,他们逼迫该农户交人。在这危急关头,农户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儿子朱文奇交出,冒充岳中林,以保全革命者的安全。朱文奇与其他七位同志因此被捕,最终于次年12月在老城外北门沙滩英勇就义。

这一悲壮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实践团成员。大家肃立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表达对先烈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随后,西冲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军向团队成员讲述了当地先烈们为了革命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英勇事迹和一些经典革命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缅怀先烈之旅,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学到的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先辈们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我将牢记革命先烈的精神,不忘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体育舞蹈表演专业2022(3)班的马亚丽在活动结束后说。

西冲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军表示,天华镇的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未来,将继续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承工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当地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让革命先烈的遗愿在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


走近退伍老兵,聆听军旅故事

7月10日,博鱼官方(中国)总部“舞动青春、志愿家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安庆师范大学定点帮扶的太湖县西冲村再度出发,领略老兵风骨。

绵延的山路上,一位老人双手背在身后,脊背微微弯曲,略显颤抖地向前走着,老人身上穿的绿色衣服几近将他与四周葱郁的树木融为一体。再走近些,实践团成员才瞧出老人身上穿的是一套绿色军装。这位老人名叫查显之,今年76岁,他于1969年参军入伍,曾经是华东野战区南京野战部队的一名通讯兵。简单的几句交谈后查显之拉着志愿者来到他的家中,这样一幕映入眼帘:一人,一屋,一画像。

一位微微遇率着身子的老人推开一间破旧房屋半掩的门扉,一幅泛黄了的毛主席画像高高悬挂。“忘不了啊,有些岁月已经融入了骨血,伟大领袖的光辉照耀四方。”初次面对专业拍摄设备的查显之坐得端正,双手攥着翘起的衣角,目光紧紧跟随镜头。体育教育专业2023(5)班的檀滨滨打量着房屋环境说:“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退伍老兵的家中,没有空调,只有摇曳的风扇,没有智能手机,只有屏幕斑驳的老式电视机,这仿佛是他生活的全部。”

“我们家里共有四个孩子,我和哥哥两个人在同一年参军入伍。”不久,查显之71岁的弟弟查选方也来到了家中,据他回忆,1969年的元月,21岁的查显之和16岁的查选方已然背上行囊到军中追寻红色印记。“我们通讯兵肩负着及时传达战事动态,为指挥官提供必要情报的责任。”查显之表示,为使通信工作顺利开展,通讯员必须具备高速奔跑、不畏艰险、灵活机敏等素质,同时,需要接受严格的军事、体能、胆量训练。

“我们从来没在怕的,没有一个人是要偷摸混下来的,都是时刻准备着拿命来传讯。”讲起那段峥嵘岁月,查显之声音颤抖,颌首微抬。老兵一语落闭,团队成员、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2022(3)班的马亚丽眼眶开始泛红。“寸寸丹心不朽,英气凛然传荡。”她表示,无论是战乱动荡还是盛世和平,正是无数军人的信念昭昭舍身忘死,家国才得以无恙。

在村委会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74岁的朱承佑家中。1969年的春天,在家里最早一批花开放的时节,18岁的朱承佑成为了一名人民解放军。“6551部队64分队”这几个字符一直刻在他的心中,这是朱承佑当时所处军队的名称。提起军旅生涯,退伍老兵两眼发光,难掩笑容。“我们是党和人民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朱承佑坦言,当年村里的民兵队长号召参军,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老百姓做出贡献,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参军入伍。

1971年朱承佑退伍返回家中,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教育子孙继承红色基因,立志报国。在朱承佑的影响下,他的侄子和孙子纷纷投身军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如今,他们皆已完成国防使命,光荣退役。“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朱承佑20岁的孙子朱理于今年退伍继续学业,他表示,退伍不褪色,将继续保持军人本色,把在部队学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运用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每一片盛世繁华的背后,都有一份默默的守候;而每一份坚守的背后,都有着忠诚的信仰。”实践团队长、体育舞蹈表演专业2022(3)班的唐丽妍坦言,每一名军人都是铁血与坚毅的化身,未来,实践团将继续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人精神,同时,实践团呼吁全社会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共同营造尊军崇军的良好氛围。(撰稿:杨子娴 方志健 摄影:方志健 刘宇凡 编辑:王玉 审核:王玮)



 联系地址: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联系电话:党务办:5300054;行政办:5300091;教务科:5500067;科研办:5300092;学工办:5300090